【招式·化整为零】
【资料图】
2月10日,安宁河谷阳光明媚,黑麦草随风轻拂。
再过个把月,水稻田将开始春灌泡田。西昌市裕隆乡兴富村村民文关明正忙着整治水渠。“这片区域种着水稻、葡萄、蔬菜等,用水需求大,原有渠道输水能力有限,等这个工程建好后用水就会更有保障。”文关明放下手中的锄头,望向不远处的山脉。
文关明所说的工程,全称为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是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打捆)工程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干支渠总长约180公里,主要解决安宁河右岸广袤土地的灌溉和群众生活用水问题。
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节后复工以来,正全力拼进度、提效率。眼下,在全线唯一的控制性工程——太和隧洞建设现场,施工队伍正想方设法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
长隧短打
分解出多个“小目标”
站在太和隧洞出口处,只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往里望去一片幽深。隧洞地面积水有20厘米至30厘米,水正源源不断地从洞口流出。
“这是洞内施工出现的断层涌水,我们通过抽排设备加自流的方式进行引排,保证洞内施工安全。”中国铁建大桥局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二分部总工程师刘海波告诉记者,目前隧洞出口段日涌水量达1.5万立方米,给洞内施工带来不小阻力。
不只是涌水量大。全长约12公里的太和隧洞,沿线需穿越4条地质断裂带,施工人员必须不断克服突如其来的岩爆、变形失稳等困难。 按照最新施工计划,太和隧洞力争在今年9月底实现全线贯通,但洞内施工的不确定性给如期完工带来不小挑战。如何提高施工效率?
增加作业面,是提高隧洞施工进度的一大法宝。中国铁建大桥局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二分部项目经理郑彬介绍,如果隧洞施工相向而行,最多也只能有进口、出口2个工作面,经过勘测,他们决定采取长隧短打方式提高掘进速度。
所谓长隧短打,即在隧洞一侧先后打通4个施工支洞,把12公里切分成5个施工段,让作业面从2个增加到10个,同步掘进,施工进度由此大增。“这样一来,原本很长的施工线路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逐个攻克,难度就会减轻不少。”郑彬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太和隧洞已累计开挖完成近8000米,尚剩4000多米正在全力掘进,如不遇特殊地质情况,有望在今年国庆节前实现全线贯通,为后续通水打下坚实基础。
紧盯目标
优化施工组织促进生产
“除了提高工程建设每个作业面的效率,施工全线的生产管理和组织优化,也是进度的重要保障。”郑彬表示,既要注重施工点,也要考虑到工程整体。
不同于桥梁隧道,作为引水隧洞,太和隧洞施工断面极为狭小局促;最大埋深630米,很大一部分施工场景位于地下几百米深处。太和隧洞4号施工支洞的斜井全长710米,与地下主洞的垂直高度差近360米,相当于120层楼房的高度。此外,整个斜井坡度约为27度,施工人员如果徒步下行需 30分钟以上。
“如此大的坡度,对隧道施工来说是一个难题,让建材运入、渣土运出成为制约全线进度的一大‘堵点’。”刘海波说,如果渣土不能及时运出,会影响洞内施工空间,即使工作面再多,也不能持续快速推进。
为破解难题,施工单位对洞内施工组织方式进行了优化,通过采取“无轨运输(在主洞靠运输车辆)+有轨运输(在支洞靠有轨矿车)”相结合的运输方式,可让隧洞临时支护单循环节约3小时,施工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为督促整体工作进度,施工方还将建设任务下到每个施工班组。“我们每月对各个班组的进尺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调度,这个月如果没有完成,下个月必须拿出补救方案。”刘海波说。
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届时将为安宁河流域46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有效助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天府第二粮仓”。
【招式·拆解】
化整为零的背后是系统思考
当接到很难一下完成的“大任务”,不少人会产生畏难情绪。但通过认真调研剖析,把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后,畏难情绪就会随之消散。工程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
记者采访时发现,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的建设就是一个持续化整为零的过程——整体工程被分为3个项目分部同步施工,每个分部又根据整体目标统筹、分解本施工段的进度与节奏。
在太和隧洞,施工方不仅要考虑掘进速度,还要考虑如何突破隧洞出渣的瓶颈,并采取各种措施逐一破解;除了考虑施工现场的各种制约因素,还要通过优化督导机制促进生产。
可以看出,化整为零的背后是坚持系统思考。因为,只有对整个工程情况有着清晰的把握,施工方才能对既定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最终达到“零存整取”的效果。(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