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获奖名单揭晓。参加海外征文比赛的青少年用中文书写对遥远故乡的怀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本版选登部分获奖作文(海外征文部分),和读者一起走进这些青少年笔下的世界。
树高千尺不忘根
(资料图)
黄理竑(14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句古诗是我两岁时姥爷教我的。那时,说话还咿咿呀呀的我拿着木棍一边假装划着小船在采莲,一边跟着姥爷念诗句。这个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也在我的心中播下一粒中华文化的种子。
后来,我来到澳大利亚,爸爸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我学习中国古诗词,不仅提升了我对中文的理解能力,还让我学到了许多写作、修辞方法。例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把沙子比喻成雪,把弯月比喻成弯钩,是非常美的诗句。在学习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我的中文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都提升了,还养成了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我在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开始接触古文。爸爸引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鼓励我不断学习新知识,还告诉我学习中华文化能帮助我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爷爷在我小时候常和我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让我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遇到困难不埋怨客观条件。有一段时间,我因为游泳成绩没有提高而感到焦虑。最初,我把原因归结于游泳场地、天气,甚至同伴的影响,当我想起爷爷对我说的话时,便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动作要点,找出问题并改进,最终取得了更好的成绩。那时,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海外华人,我应该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家人对我的期望。我也希望在我们家里,学习中华文化也能代代传下去,因为树高千尺不忘根!
(寄自澳大利亚)
与书交友 其乐无穷
邓翔睿(11岁)
我虽年纪小小,却有一个大秘密——“朋友”多到数不清。它们有的个头很大,有的个头很小;有的年龄很大,有的年龄很小;有的很严肃,有的很搞笑。你一定很羡慕我能有这么多不同的朋友吧?其实,每个人都能和它们交朋友,因为我的这些朋友就是各种各样的书籍。
书籍带我遨游知识海洋。与书交朋友,犹如带上了“四维眼镜”,视野可以扩大百倍。有的书会带领我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发展状况与未来计划。例如,通过阅读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我得知中国历经很多朝代;阅读太空百科类书籍,可以了解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阅读物理和化学相关书籍,我知道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朋友们”引导我走进不同的知识领域,见识更宽广的世界。
书籍是充满魅力与能量的伙伴。与它们交朋友,可以让我获得放松、舒适、美好的感觉。遇到一本好书,就会被这个朋友深深吸引,一分钟都不想和它分开。当然,这种感觉只会在我专心读书时出现。因为书籍有这种特殊的魔力,所以,阅读书籍是我疲劳时最好的放松方式。有一次,我感到疲惫,随手拿起一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的作品。才读了一会儿,便觉得浑身放松、充满力量。
书籍还是引人思考的老师。和它们交朋友,可以帮助我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鼓励我勇敢地面对困难。有一次,我的科技课老师评价我们小组演讲“是我听过最差的演讲”,我当时感到很委屈。但在下课后,我跑到图书馆里阅读了音乐家贝多芬传,被他热爱音乐的故事深深地打动。我不再感到难过,而是又交了一些精通演讲的书籍“朋友”,帮我提高演讲水平。
书籍还教给我很多学习的方法。比如,我从《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受益良多。在阅读不同书籍时,我或者写阅读笔记,或者提一些“刁钻”的问题自问自答,或者会同时“假扮”作者和读者展开虚拟辩论,这些“学而思,思而学”的过程让我和书籍朋友可以展开深入交流。
有同学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呢?”我回答说:“读书有很多妙处,可以帮助我弥补知识漏洞,舒缓心情,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最重要的是我能从书中汲取力量。”
书籍是世界上最有才华、也最忠诚的朋友,和书籍交朋友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希望我们都能与书成为好朋友,一起享受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寄自瑞典)
奶奶的粥
刘小睿(14岁)
暖白的灯光在碗中流转,一粒粒软香的大米腾着热气,四溢的米香萦绕在鼻尖。一口下去,一股暖流顺着食道滑进胃里,这就是粥的滋味。奶奶就是如同粥一样的人。
“晚上想吃点啥?”“粥!”“又喝粥啊!”和奶奶的对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
奶奶熬的粥不同于餐馆里的粥,是厚重的,也是温馨的,如同冬日的暖炉。喝上一口奶奶熬的粥便会不自觉地想要微笑,那是幸福的味道。
有一次,爷爷来接我,我们坐地铁回家。刚到家附近,我就看到一个瘦瘦高高、头发卷卷的老太太坐在椅子上,是奶奶!我边喊边向她奔去,奶奶也张开双臂迎接我。我兴奋地坐到她旁边,双腿在空中前后荡悠着,她拿出一个圆圆的饭盒,一打开,是还热乎着的白粥,每粒米都圆滚滚、胖嘟嘟的,温暖的粥驱散了出地铁口扑面而来的寒气。
落叶早已幻化成泥滋养了土地,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吧嗒吧嗒地击落了院儿中矮矮的红枫。又是一年秋天,我升入初中,但父母都去了国外,我便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我依旧和儿时一样喜欢喝粥,浓浓的、暖暖的,米香充盈着整个鼻腔,喝上一口,烦恼好似都扫光了,可心里却空落落的。
爷爷奶奶在北京是租房住,之前做的一些小生意不景气加上因上学我无法常去看他们,他们决定回山东老家。一个周末,我跟小姨过去帮爷爷奶奶收拾行李,一打开门,映入眼帘的仍是干净整洁的地面、厨房和客厅,奶奶爱整洁的习惯跟着她从山东到了北京,如今又要回到山东了。
收拾完后,我扑通一下坐在沙发上,发现在厨房的桌子上还有一个圆圆的盒子,打开盖子,是一碗素凉的白粥。“喝吧,给你做的。”奶奶说。
米粒软糯、米汤浓稠。氤氲的米香,厚实的口感,是熟悉的味道,是奶奶的味道。
时间流逝,法国梧桐的叶子像蝴蝶一样,一只只从树上飞落,彼此共舞。我伸出手,接住一封秋日的来信。我跟父母出国了,在国外,我会跟奶奶视频聊天,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说,但我们光看着对方就觉得温暖。
我学会了熬粥,也终于知道了奶奶熬粥的秘方:米、水,还有一味最重要的原料——爱。
一碗粥,白嫩软绵、透青如脂,浓郁的稻香四溢。热气被风托上天去,飞啊飞,带我回到了那故乡……
(寄自法国)
不言之教
钱奕鸣 (14岁)
我是一个热爱运动的男孩,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足球以及公路自行车都能一展身手。我也是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礼貌待人,真挚交友。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和我谈天说地,畅聊古今。然而这些都得益于外公对我的言传身教。
我的外公是一名退休的体育教师,他几乎什么运动都会,而且他会在我不同年龄、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我不同的运动。在运动之余,外公还在待人处事方面以身作则。可以说,外公的不言之教深深影响了我。
5岁那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乒乓球运动。一开始,我只是在外公的指导下,和墙壁“打”球——把乒乓球打到墙壁上,等球弹回来再接住,然后再打回去。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对5岁的我来说却很有难度,没几个回合,我的球就接不住了。几次下来,没了新鲜劲儿,我就打算放弃。外公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便拿起乒乓球拍开始“表演”。在我手里非常“不听话”的乒乓球,到了外公手上,一下子有了“灵气”,一会儿轻快地弹到墙壁上,一会儿高高地窜到空中……不管它调皮地往哪儿跑,外公都能接住,我看得目不转睛,觉得怎么这么好玩。
“外公,我也想玩,我怎么才能让它听话?”我脱口而出问外公。这时,外公笑眯眯地说:“勤学苦练,滴水穿石。你每天花半个小时打乒乓球,不用多久,它就会听你的话了。”果不其然,在外公的悉心指导下,我每天努力练习,很快就能掌控乒乓球的方向了,这更燃起了我打乒乓球的兴趣,外公又耐心地教我乒乓球技巧和规则。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外公用他的教学方法让我学会了乒乓球,也让我懂得了任何事情,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有收获的喜悦。
来到荷兰之后,我发现学校竟然也有乒乓球台。更让我惊讶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都很喜欢打乒乓球。课间休息时,我们以球会友,在切磋球技的过程中成了好朋友。
在为人处世方面,外公的言行也让我受益良多。他是一位“诚以待人”的老者,邻居的水管漏了,他拿起工具就去帮他们修理;朋友遇到困难时,他第一时间赶到。他也是一位“信以立身,毅以处事”的榜样,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他的“戒烟行动”。对于一个有着几十年烟龄的人,当外公说出要戒烟这句话时,我们从内心里是不抱希望的,可他只是一笑了之,并不和我们争辩。时间过得飞快,1个月、2个月、半年……每当外公想抽烟时,就吃一粒糖。再忍不住,他就出门散个步。渐渐地,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戒烟成功了,而且是一个说到做到,做事有毅力的人。
外公从来不对我严厉说教,但是他一直以他自身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教导我,指引我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寄自荷兰)
爱人如己
洪胤卓(17岁)
无论你年方几何、身处何地,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是被满满的爱包围着的,一如儿时的我。记忆里,我一直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甭管我要什么,总能轻松拥有。我一度以为,这世间的孩童,一定都如我这般幸福着。直到我读9年级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了一家孤儿院,认识了那里的孩子们,我深受触动。
孤儿院是旧时建筑,幼儿很多,有的还身患疾病,我也注意到,他们并没有单人床。从孤儿院归家,我躺在自己宽大的床上久久难眠。母亲的话,不知不觉在我耳边回荡:孩子,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人如己!一个大胆的念头从我的脑海中跳了出来——何不约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给孩子们做些小床。
对,就这么干!隔天,我就和好友在学校发起了一项为孤儿院的孩子建造小床的志愿活动。并通过社交平台,最终成功组建了一个30多名志愿者的团队。他们中,有的是在校高中生,有的是刚入社会的上班族。除了几个有建筑经验的大哥哥外,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没有木工经验,甚至连锯子都没接触过。有那么一刻,我觉得自己有些冲动。但转头看到孤儿院孩子们的眼神,我又给自己打气“没什么好担忧的”。
每到周六早晨,志愿者们都会准时集合,然后到孤儿院里埋头苦干。在这期间,很多小伙伴的手都受了伤,但我们谁也没叫苦叫累,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忙活。几周后,数十张小床就这样奇迹般地完工了。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兑现了诺言,孩子们有了单人床,可以美美地睡个好觉了。望着他们脸上的笑容,那一刻,除了自豪与激动,我无法想象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棒的奖赏了。
回首这段短短的孤儿院之旅,我非常感恩那里的弟弟妹妹们给我机会,不仅让我学会了木工活,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爱的付出与真谛!它就像一枚鲜美的果子,甜进了我心深处。但愿每个人的心都能更宽广一些,在爱自己的同时,也能爱人如己。
都说露珠虽小,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我们个人的爱或许微不足道,但谁能保证它不会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之灯呢?确实,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美好。让我们用爱善待他人,用爱温暖人间!
(寄自美国)
我爱你,易北中文学校
刘陪潞(12岁)
我漫步在就读的中文学校,想到老师、同学以及熟悉的一草一木,很是感慨,因为它是我爱上中文学习的地方。
我3岁时,和爸爸妈妈到德国生活。快乐的幼儿园生活,让我的德语水平赶超了中文。爸爸妈妈却开始担心起来,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可不能忘记中文。”因此,在我5岁时,他们就把我送进了易北中文学校。
刚进学校,透过落地玻璃窗,我看到体育场里,武术班的同学正在费师傅的指导下练中国功夫,他们刚劲有力、步步生风;我也看到在体操房里,小朋友们在优雅地跳舞,他们轻步曼舞、婀娜多姿。这样的校园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
来到主教学楼,看到我的中文启蒙老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她讲起课来绘声绘色,总能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那些汉字卡、汉语拼音卡,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我从低年级升到了中年级,学习的内容更难了,老师也换成了要求更严的中年级教师,要求我们不仅要按时完成书面作业,每周还得交朗读音频。我不喜欢朗读,因为怕咬词不准。因为对作业的担忧,我竟然开始厌学。
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后,鼓励我练习朗读,因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之一便是朗读,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通过朗诵能接触到许多文学作品,因此还能在美的享受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为了减轻我的精神负担,老师同意我私信发她朗读音频,并为我及时点评、纠正发音。慢慢地,我的胆子变大了。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我就读的中文学校开始采用线上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们不仅研究线上教学方法,还制作有趣的网课教案,并想出各种奇招,比如推出朗读质量积分、听写质量积分等,让我们的中文学习不落下。
日积月累,我突然发现,我的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取得了巨大进步,甚至爱上了朗读,也对老师和父母的用心良苦颇为感慨。老师像春蚕,吐尽所知,教会我们知识。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我的中文学校让我学会珍惜每一寸光阴。
我爱易北中文学校,更爱这里的老师。是他们为身在海外、喜欢中文的小朋友提供了学习的环境和机会,并让大家爱上中文和中国文化。
我会努力学好中文,长大以后回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想说,易北中文学校架起了我和中文之间的桥梁。我爱你,我的中文学校!
(寄自德国)
(本版配图均来自网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5月05日 第 11 版)
责编:庄鹏泽
关键词: